追尋失落的漢醫 | 拾書所

追尋失落的漢醫

$ 253 元 原價 320
鄭永齊(中央研究院院士、美國耶魯大學藥理系講座教授、PhytoCeutica藥廠創辦人、中藥全球化聯盟主席) 李嗣涔(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博士、前台灣大學校長) 楊銘欽(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暨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) 李玉英(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、前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) 潘翰聲(綠色生活達人、樹黨發起人暨策略長、台灣綠黨前秘書長) 專文推薦 郭育誠醫師是王唯工教授唯一一位學習西醫的學生⋯⋯郭醫師將理論實際應用在診病及治病上,這一方面更是遠遠超過他的指導教授。 郭醫師將他二十多年來以脈診儀診病的經驗撰寫成書,對不同的案例均有中醫學理的說明,詳細解釋為何要如此治療,相當於把自己的壓箱本領傾囊相授,無私的態度令人激賞。 我相信郭醫師已經運用科學的脈診儀開創出中醫診病治病的新模式。我衷心希望這種新模式能發揚光大,提升中醫在醫療保健的地位。 ——李嗣涔(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博士、前台灣大學校長) 科學讓『漢醫』從此不再是『傳奇』 從數理到臨床醫學, 從治病到養生, 從傷寒雜病論到周易—— 不管是冬天肆虐的流行性感冒, 夏日好發於兒童的腸病毒, 頭痛、牙痛、器官性疼痛、胃炎 糖尿病、高血壓、睡眠障礙、帶狀皰疹等常見病症, 漢醫學有解! 不只有解,每一次開方,療效到哪裡,透過科學工具脈診儀皆有客觀指標可以評估療效!當代漢醫家診斷不是猜病開方,而是從藥理到病理都是臨床實證。 許多現代西方醫療無法處理的疑難病症,如棘手的癌症治療,漢醫以其整體性療癒觀點提出有效對策。 當代科學的發展,讓我們重新尋回失落的漢醫道,未來不再停留於歷代流傳醫典的矛盾與誤解。相信百年來中醫療效慢,只能調理身體,甚至是迷信的刻板印象終將瓦解。 自《內經》《傷寒雜病論》一路傳承以來與天地和諧的寶貴禮物,落實於治病與養生,助我們於紛亂世界中,體會天地間的共振與美好。 漢醫學家郭育誠醫師整合中西醫學、醫學工程,跟隨王唯工教授多年,運用西方科學方法研究漢醫學;同時跟診當代知名中醫學習,如針灸大師修德祥、經方家張步桃醫師、台中新社張國養醫師等,將各家所學運用於脈診儀臨床驗證。 在王唯工教授實驗室,郭育誠醫師跟隨王唯工老師從事《傷寒雜病論》(桂林古本)驗證研究。一百多年前,醫聖四十六代世孫將辛苦保存一千七百年的家傳原稿《傷寒雜病論》(桂林古本)傳出,至今仍被當成偽書。透過實驗室二十多年來對漢醫科學研究累積的實證,《傷寒雜病論》(桂林古本)不會是偽書,因為在一千七百年前便能實現診斷、病理與藥理的時間與頻率領域共振的多重對應,這樣的醫書不可能是偽本。 作者運用頻率型脈診儀輔助看診,累積二十五萬筆以上脈診資訊,逐年逐條一一驗證《傷寒雜病論》(桂林古本)的『完整』體系,重新尋回失落千年的漢醫,並以人工智能模擬出整本《傷寒雜病論》(桂林古本),認為這一體系是人人可以經由學習而實踐,並且是一可以改良的系統,使之更加完善。 做為一位當代漢醫經方家,郭育誠醫師說他不再困惑——『比對脈診儀量測出來的資訊,張仲景說開什麼方,他就開什麼方。幾乎都是單方,加減不會超過三味藥。』 而《傷寒雜病論》(桂林古本)的實證研究結果除了臨床診治,還可以應用到新藥開發、人工智能、線上診治、遠距醫療、居家照護或是互聯網經濟,若是申請專利,可說是無價之寶。近年來歐、美等大型學術、醫療機構紛紛起而效尤,重視漢學與漢醫領域的深入研究。比起沉默而合法的將本求利據為已有,作者更希望能和世人共享這份寶貴的禮物。 【本書特色】 1. 完整呈現台灣中醫脈診科學化歷程,台灣中醫科學研究獨步全球的進展。 2. 從中醫歷史、西方數理、臨床醫學不同面向娓娓述說《傷寒雜病論》(桂林古本)驗證過程,帶領讀者從頻率領域理解漢醫學科學體系。 3. 解答大眾對中醫的疑惑,為什麼看中醫時常有藥效不確定感。更對於常見的病症提出明確可行的漢醫臨床診治方法。 4. 每一章末的『漢醫苑診療室』專欄,及書末由病友提供的推薦分享,讓讀者更清楚明白科學漢醫的臨床診斷過程。

Brand Slider